- 发布日期:2025-01-25 18:34 点击次数:113
1964年,第一部真正属于中国的原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中央芭蕾舞团推出,开启了中国芭蕾的特色发展之路。这部历经多年打磨、演出超4000场、红遍20多个国家的经典作品,继2023年年底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上演后,今起将连续两晚在重庆大剧院上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与演绎,这部作品为何能历久弥新、长演不衰?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种强大的红色基因
故事中,来自海南岛椰林寨的吴琼花不堪地主南霸天的折磨,在红军干部的救助和指引下,成为“红色娘子军连”的一名娘子军战士。带着满腔仇恨加入革命队伍的吴琼花,最终从一个只想为自己复仇的人,成长为一名具有坚定信仰的红军战士。剧中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革命先烈的坚强、勇敢,其坚定的革命信仰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一面旗帜。
“我很早就了解到这部剧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芭蕾的认知和审美,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值得反复咀嚼。”王晓轩是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一名大一学生,谈起这部剧的种种经典桥段,她如数家珍,“头戴红军帽、脚穿足尖鞋、手里挥舞着长矛、踏着坚定的步伐、舞姿飒爽的吴琼花实在是太酷了。”
“《红色娘子军》可以说是影响我走上艺术道路的代表剧目之一。”在重庆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董进波看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表演思想,是这部作品能够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董进波还提到,他总是不自觉地将《红色娘子军》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艺术追求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力求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他看来,吴琼花这个形象不仅是中国女性在革命斗争中的缩影,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红色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小时候看的是第三代琼花的演出,现在和儿子看的是第六代琼花的演出。”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咏梅看来,《红色娘子军》长演不衰的秘诀在于中央芭蕾舞团一代代演员们始终与时代同行,“最初的一代和二代琼花,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英雄,到了三代和四代琼花,她们的形象刻画逐渐转化为个体对命运的抗争,展现了人物勇于挑战命运的坚强意志,而五代和六代琼花,则侧重对女性的颂扬,让观众对娘子军们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跨越时空的中国文化符号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风格,以民族化的气息满足群众的喜好,无疑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秘诀。具体而言,创作者对西方芭蕾语汇进行了全面改造,不仅大量吸收了中国武术的多种元素,而且吸收了许多中国民间舞的风格与动作,早已成为中国芭蕾艺术的一张名片。
该剧也是中国文艺发展史上以芭蕾舞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红色主旋律作品的优秀典型代表,剧目的故事、音乐、舞段都成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经典。其中,最令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印象深刻的是其主题曲的激昂旋律,她说,每当音乐响起,她都会被带入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
西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郑劲松也认为,该剧的情节叙述、舞蹈表现与音乐和歌曲十分优美,其中,如《娘子军连歌》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早已“脱离”戏剧或同名电影,广为传唱且经久不息,在各个年代都不时在各种舞台上再现,歌曲的流行也促进了这部戏本身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人性的光芒,团结的力量,抗争的精神,这是所有红色题材芭蕾舞剧所共有的精神内核,而《红色娘子军》更是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刘军说,在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看到了他们如何在逆境中相互激励,共同抗争,这种人性的光辉,能让观众在心灵上得到震撼和洗礼。
“重庆有着众多的红色资源,《红色娘子军》在重庆的高人气是意料之中的。” 重庆大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红色娘子军》不仅仅是许多观众一份珍贵的集体记忆,更是一堂生动的革命历史课,能够跨越时空,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本文图片由重庆大剧院提供)
